对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1631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2-03-10 15:21:07 来源: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佚名

  王志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奶茶饮品质量监督与规范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奶茶是近年来非常流行,深受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饮品。一般是指以饮用水、奶茶基底(由茶基底与乳、乳制品或植脂末等混合而成的液体)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甜味剂、风味饮料浓浆、淀粉及淀粉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水果及其制品、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谷物及其制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坚果及籽类、果冻、蜂产品等辅料,经现场加热或加食用冰、手工或电动摇制混合、封口、贴标签等工序加工制成,可直接饮用的茶类饮料。

  由于奶茶品类繁多,不同奶茶品种所含的配料差别较大,目前,除个别省区的行业协会出台了奶茶制品标准及其相应的制作操作标准外,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或推荐奶茶制品标准及其相应的制作操作标准。青少年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还不够强,过量饮用奶茶,尤其是糖类、脂肪类含量较高,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的奶茶,不利于健康成长。为加强奶茶制品监管,保障奶茶制品质量安全,保障广大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饮食安全,我局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奶茶制品质量标准和制作操作标准的制定

  积极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提议,指导相关行业协会研究奶茶行业发展现状,把握奶茶制品质量状况,认真研究相应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借鉴部分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研究拟订奶茶制品质量标准和制作操作标准。

  建议质量标准包含相关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食用期限等。科学规定奶茶中饮用水、茶叶、乳及乳制品、植脂末等原辅料的质量标准;突出对茶多酚、咖啡因、蛋白质等重点理化指标,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重点微生物指标的要求和规范;对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污染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的限量等也应作出严格要求。通过科学、严格标准的制定、推广,保障奶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增强日常监管的针对性、科学性,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继续加强对奶茶制品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奶茶经营单位的食品经营资质、食品原辅料进货查验记录以及储存情况、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情况、加工用水水质情况、奶茶成品容器质量情况、操作区域及工用具清洁卫生情况等,科学评定其经营管理水平和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增强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

  督促奶茶经营单位严格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督促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规范奶茶制售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管理,保证采购的食品原辅料、添加剂、餐饮具、工用具、洗涤剂、消毒剂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过期、变质及其他含有有害人体健康成分的食品原辅料、添加剂等。公示信息和广告宣传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存在虚假内容。以适当方式公开展示加工制作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将奶茶类制品作为食品安全风险检测的重要内容,科学检测其营养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剂使用量、重点微生物指标、有害物质指标等。鼓励消费者监督奶茶经营单位食品加工制作情况,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社会共治。加强线索核查,问题较轻的,要责令经营者立即整改,情节较重的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净化消费环境。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监督检查和抽检情况,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及时发布消费警示,提示消费者购买奶茶类饮品时,认真查看经营者的食品经营资质、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经营场所卫生状况、加工制作过程规范情况和奶茶品质等,不要购买无证经营者制售的奶茶饮品,及存在明显质量问题的奶茶饮品。

  同时,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宣传教育,不购买制作不规范、质量无保证的奶茶饮品,落实“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理念,减少饮用高糖高脂及含有其他不利于健康成分的饮料,维护好自身身体健康。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5月21日

  


原文链接:http://scjg.hebei.gov.cn/info/67550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调查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511526897,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13115014313